top of page
Search
Writer's pictureFiona Ding

93场面试,44个公司,5个offer -- 新冠疫情期间被裁员之后,我都经历了什么 (Part 2 - 灵魂拷问)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上次说到通知裁员第二天,我已经约到了好几个面试。可是光高兴不行。得意得太早,怕竹篮打水一场空。我迅速地行动起来。第一件事是开了个Spreadsheet来track跟所有公司的面试进度和待办事项, 不然太容易忘了。


我的spreadsheet里除了公司名字之外,还有这些信息:

• 联系渠道(Linkedin,邮箱还是别的平台)

• 联系人名字和职位 (方便我找聊天记录,以及根据是recruiter还是hiring manager调整对话内容)

• 面试时间 (一开始留了3列也就是三轮面试时间,面到后来发现不够,又加了3列;这个方便我优化重点公司的面试准备时间,也方便到最后统计面试进度)

• 职位和地点 (这两列后来基本没用上,因为99%都是product designer, remote)


我还在网上找了一段代码,这样可以在每次更新表格之后,一键自动排序。


做完这些事,我开始了一个大工程:自我灵魂拷问。


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去?


并不完全是开玩笑。最近几年面试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公司喜欢招之前做过类似产品方向的人,这样可以保证招来的人确实有能力完成工作,还省了培训成本。这也就意味着我的下一份工作的产品方向至少会影响之后一到两份工作。虽然并不是完全不愿意试错,但是如果能找到一个行业,一个产品类型是我有兴趣长期深耕,做成细分专家的,以后打开同一类型的机会的大门就容易很多,何乐而不为呢?


+到哪去+


所以对于‘我要到哪去’这个问题,我需要思考的是,自己想做什么样的产品 (business还是consumer facing),想做以什么为重点的项目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Multi-step Flow? Micro-interaction? Data Visualization?),希望产品解决是哪一类的问题 (Task Tracking? Communication? Entertaining?), 以及最后,有兴趣的是哪些行业(Healthcare? Transportation? Personal Finance?Cloud Computing?)……


而‘我要到哪去’,一部分是由‘我是谁’和‘我从哪来’决定的。就像当年学校的就业中心讲的一样,你选择的方向,应该是你擅长做什么,你喜欢做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的交集。


+从哪来+


继续按照这个顺序来说的话,‘我从哪来’其实很简单。我只不过把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经历按时间顺序列个单子,而这个单子最重要的不并非是描述每一份经历‘是什么’,而是讲述从一个经历到另一个经历的转折起承。在上一份工作里我主要学到了什么?为什么我那个时候决定离开,寻找下一份工作,又为什么选了那个机会?


这么说起来,‘我从哪来’其实又很重要。它能让我把简历讲成一个故事。试想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如果把主角的经历缩减成一张履历,可能读起来惹人昏昏欲睡。但是拍成电影,因为讲述了他每个阶段的挣扎,又是怎样做出了那些决定,反而显得独一无二,引人入胜。


当然啦,工作经历说到底还是没有电影主角人生那么有趣。最大的挑战有两个,一是如果刚毕业不久,几乎没有工作经验可讲,只能讲求学期间的经历,对于招聘的公司来说不是那么相关;另一个是,有些决定是被迫做出的,而我未必想把所有的原因都摊牌,这时候就要小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把故事圆过去了。


+我是谁+


最后一部分‘我是谁’,作为一个设计师,我想了三个问题。

第一,我是个什么样的设计师?

第二,我的设计流程是什么样的?

第三,我的领导力是什么风格的?


当然啦,这三个问题不是开始思考‘我是谁’之后凭空在脑子里出现的,而是在之前面试或者培训的时候被问到过的。后来证明,领导力的问题在这轮面试中,没有一个人问我。可能是因为我面的并不是管理岗位吧。前两个问题问的倒是很多。关于设计流程,因为怕自己临场忘记重要的步骤,我把自己的流程写了下来,总结成一个提纲图,贴在了电脑旁边,面试的时候被问到就可以参考(疫情期间远程面试的好处)。而关于自己是什么样的设计师这个问题,我倒是颇废了一番脑筋。其间的活动包括去网上做职业性格测试(...乱投医),以及回想所有我与产品经历,程序员,甚至是其他设计师观点不同并且据理力争的时候,自己的观点是出于什么样的逻辑和信仰。一边想,一边写下关键词。等累积得差不多了,再回头去看这些关键词,看哪些是自己更看重的, 哪些更贴近自己实际的工作风格。这些想清楚了之后,请别人内推写推荐语,写自己网站首页的介绍,或者跟猎头电话面试的时候,都用得上。


--------


灵魂拷问结束之后,就该开始准备作品集了。毕竟不管开场白多吸引人,想要拿下实在的offer,还是要用作品展示说话。在大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我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同。这次的作品集,不能只是展示我如何为一个个普通的设计需求找到解决方案 -- 那是初级设计师的工作。在过去几年的经验里,除了打开软件画原型图,我做了很多很多其他的事情。那些庞大的团队,复杂的系统,模糊的定位,快速的迭代,多线程的沟通,高风险的试验,我自信都搞得定。可是,要怎么在作品集里展示这些能力呢?


自己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头绪,决定去看看别人怎么做。之前找工作的时候,我也看了不少别人的作品集。但是大部分搜集到的有项目细节的,都是初级设计师的作品集,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少有的认识的几个高级设计师的作品集,又统统没有项目过程。怎么办?


我记起除了我们公司之外,其他一些最近裁员的公司也把裁员名单放到了网上,方便猎头联系。其中一个公司的设计被公认是行业顶尖的,能在那里工作的设计师自然也不简单。刚被这个公司辞退的设计师,为了找工作,作品集里应该会有项目细节吧?于是我搜到了他们的裁员名单,找到了里面的设计师,一个一个点开作品集去看。除了学习他们的思路之外,也想看看,现在的求职市场上,我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竞争对手?


顶尖公司的设计师果然名不虚传,各各都是武艺过硬。可是十几个看下来,我发现所有人的方向和我都不一样。从他们的作品集里,我能学到的是怎样去讲一个面向消费者的设计故事,却依然不知道面向企业用户的设计故事要怎样讲。这条路行不通,我得想个别的办法。


有什么别的办法呢?我能想到的,也不过是去Google尝试各种关键词。会请设计师去做面向企业用户的产品的公司都有哪些呢?我试着用‘senior designer, enterprise tool, portfolio'这样的组合去搜索,居然真的让我找到了很有参考价值的结果!其实搜索结果里出现的,并非哪个设计师的作品集,而是一个叫Bestfolios的网站。在网站的Case Studies部分,它会把设计师作品集里的项目展示做长屏截图,然后汇总成一个Gallery。这样一来,很容易根据缩略图就看出是什么样的项目方向。第一个被我搜到的是这个Google Attribution的设计项目展示(link),来自一位叫Rachel Schmitz的设计师。我随后惊奇地发现,Bestfolios上凡是带有Editor's Pick标签的,真的是超高质量的项目展示,而且不乏面向企业用户的项目类型。看到喜欢的项目展示之后,我会去Linkedin搜这个设计师,如果遇到在顶尖公司有过高级设计师经历的,就去重点研究他们的项目展示,找找是什么地方体现了他们跟初级设计师不同的能力。我还在本子上总结了每个项目的大纲结构和排版。


看着别人的项目展示,心里免不了盘算着该怎么讲自己的项目。于是在Bestfolios上细细琢磨了大概四五个别人的项目之后,我自己新一版的作品集,开工了。

36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93场面试,44个公司,5个offer -- 新冠疫情期间被裁员之后,我都经历了什么 (Part 5 - 谈判)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但是我们的VP觉得上次面试的时候没能够考察清楚一些方面,所以希望再跟你约一轮一对一的面试。“ 啥??? 既不是offer,也不是拒信,而是增加一轮面试的通知。我心里老大的不乐意,“你上次面我的时候干嘛来着?”...

93场面试,44个公司,5个offer -- 新冠疫情期间被裁员之后,我都经历了什么 (Part 4 - 面试)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品集做好了,是不是就完全准备好了去应战作品集面试了?不不不,完全没有。材料准备好了,不代表当场能讲好。如果没有练习过演示的时候怎么讲,像我这样临场语言应变能力短板的人,就会整段垮掉。当然啦,讲还是讲得完,没有那么糟糕,但是想出彩是...

93场面试,44个公司,5个offer -- 新冠疫情期间被裁员之后,我都经历了什么 (Part 3 - 作品集)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品集大概是设计师求职最重要的武器了吧。 我是个喜欢先做计划,再开始做事的人。在下手之前,我希望有个完整的规划。这样别人看完我的作品集,才能感觉到 ‘我’ 这个设计师的形象是清晰鲜明的,没有前后矛盾的,这样会给人留下深一点的印象。...

Commentaires


bottom of page